陸企遭控竊取商業機密 陸媒籲對美「釣魚執法」提高警覺
萬古天帝 第一神
鋰電企業遭控竊取商業機密,陸媒籲對美「釣魚執法」提高警覺。(新華社)
據觀察者網報導,北京時間3月20日,美國司法部發布一則公告,宣稱破獲一宗中國企業竊取「美國領先電動汽車公司」商業機密的案件,涉案嫌犯之一、58歲的加拿大公民Klaus Pflugbeil已在紐約州被捕。報導指責美方「釣魚執法」,呼籲陸企在進軍美國市場時應提高警覺。
報導稱,根據該公告提供的資訊,「受害」美國企業2019年收購了一家加拿大電池製造設備商,後者向生產消費類鹼性電池和鋰離子電池的客戶出售電池裝配線,其中包含目前由收購方擁有的專有技術秘密:連續運動電池裝配(continuous motion battery assembly),據稱能爲其在電池製造上提供巨大的競爭優勢,而Pflugbeil與其華人搭檔Yilong Shao曾供職於被收購的加拿大企業,被美方指控於2019年合謀竊取原僱主技術資料,隨後創辦了一家位於中國的新公司開展同一領域業務。
報導稱,尤爲值得產業界關注的是,該案所謂查辦過程屬於典型「釣魚執法」,去年9月一名聯邦特工冒充意向客戶,參加了在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包裝和加工行業貿易展PACK EXPO,聲稱正計劃在紐約長島投建一家鋰電工廠,併爲此尋找產線設備供應商。在與中國企業建立聯繫後,特工誘騙Pflugbeil向其發送了多份詳細技術文檔,被執法部門認定其中至少六頁圖紙屬於美國企業商業秘密,Pflugbeil日前也在與所謂客戶會面洽談時遭到逮捕。
IG又爆災情!部分用戶Instagram突被自動登出 無法收到驗證碼
儘管該公告對該案所涉及企業均做了匿名處理,但仍然不難通過公開信息加以還原。
可相互印證的線索顯示,所謂的「美國領先電動汽車公司」正是特斯拉,2019年該公司收購了加拿大精密計量泵、注液系統及電池製造系統供應商海霸(Hibar Systems Ltd),後者鹼性電池產線效率可達1000PPM,並擁有獨創的4680大圓柱型電池設計和生產技術。在收購海霸後,特斯拉就推出了自己的高速連續運動裝配技術,並將其4680電池裝配效率革新歸功於「與Grohmann和Hibar等設備設計團隊的垂直整合」。
報導稱,至於美方公告中指控的中國企業,根據Klaus Pflugbeil個人領英頁面,則指向了寧波高新區海芙科技有限公司(Hife Scince&Technology),根據早前媒體報導,海芙科技可提供1200PPM鹼性電池智能產線、600PPM鋰電池智能產線解決方案,已經成爲億緯鋰能、橫店集團、野馬電池、雙鹿電池、勁量電池、金霸王電池的主要設備供應商,截止2022年第一季,該公司接到的歐美產品訂單已經達到數百萬美元,大陸國內訂單2億多元。
觀察者網按照其官網聯繫方式致電海芙科技,針對公司高管在美國被捕一事,工作人員表示「不清楚這個情況」,亦未提及發佈官方迴應等事宜。
不過在其官網及中英文社交媒體官方帳號上,該公司並不迴避與加拿大海霸的淵源。根據官網簡介,「海芙科技是一家全球具有較大技術優勢的高速鋰電池、鹼電池智能生產線研發、製造企業。公司核心技術團隊來自於加拿大HIBAR及國內頭部電池生產企業,具備爲客戶提供電池智能生產線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」。加拿大海霸創始人漢斯·巴羅爾(Heinz Barall )也出現在其官方宣傳物料中,海芙團隊「對這位偉大工程先驅懷着崇高的敬意,並將繼承發揚他的傳奇,爲製造『先進電池製造系統』而努力奮鬥」。
事實上,Klaus Pflugbeil本人正是加拿大海霸元老,也是其最早的中國市場開拓者之一,直到2009年離開公司前,Pflugbeil長期擔任着位於寧波的中國區總部法人代表職務。至於其與Yilong Shao實際開始運作海芙科技,應是在該公司被特斯拉收購之後,在海霸中國公司業已被特斯拉清算註銷、公司字號與商標也已失效的情況下,海芙科技在其公開宣傳中強調與已成爲歷史的加拿大海霸淵源,也並不能說是違背商業倫理。
報導稱,更重要的是,美國司法部在公告中對一個關鍵性情節諱莫如深,並試圖給人以海芙科技人員竊取特斯拉技術成果的印象,但所謂合謀獲取的技術秘密其實形成於特斯拉收購之前,也並非發生在美國本土。
報導稱,爲一個加拿大獨立實體五年前遠未可定論的舊事興師動衆,美國官方這一做法,暴露其真正動機恐怕絕非所謂保護企業合法權益,此外,特斯拉雖然向來重視保護商業秘密,但其以往採取的應對方式通常是內部調查結合民事訴訟,該案中FBI等聯邦強力機構至少從去年9月起深度參與,也實屬罕見。
報導稱,更進一步看,如果包括海霸在內,特斯拉2019年集中收購的多家企業中,只要有前員工在相同領域創業就會被打上利用其技術秘密的嫌疑,那麼當前美國本土幹法電極技術當紅企業AM Batteries,恐怕早已應被FBI掃蕩,畢竟該公司首席製造官Hieu Duong正是特斯拉收購的Maxwell Technologies技術負責人,隨後在特斯拉擔任多年電極工程總監。
報導稱,「內外有別」的強盜邏輯與差別待遇,顯示出在「受關注外國實體」(FEOC)規則出臺後,中國鋰電企業赴美經營仍未「利空出盡」,相反,美國朝野仍在多層級、多角度積極尋找契機,試圖製造事端抹黑中國鋰電產業形象,進一步擴大對中國鋰電企業的限制,儘可能降低其在美國新能源市場參與度。
報導稱,儘管歧視性政策不斷推出,但美國市場,目前仍然是不少國內鋰電企業趨之若鶩的「淘金聖地」。
尤其是鋰電製造設備這一環節,在相對較少的政策干擾下,對自身技術實力有着充分自信的中國企業更是志在必得。看起來,這一市場既然尚無明規則限制,又不涉及投資建廠等複雜事務,快速成交快速回款似乎風險不大。
報導稱,與此相呼應的是,近期中企在美市場拓展也接連傳來捷報。如美媒上月末曝出,特斯拉擬基於寧德時代設備在美擴大磷酸鐵鋰電芯產能,而全球鋰電裝備龍頭—無錫先導智能,也在本週官宣與美國電池製造商American Battery Factory(ABF)正式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,稱之爲迄今爲止中國企業在美國獲得的最大鋰電池設備訂單,也是先導智能開拓美國及北美市場的關鍵一步。
報導稱,不可否認,依靠在鋰電製造設備、尤其是磷酸鐵鋰相關設備上積累的雄厚實力,中國企業確實有能力在北美鋰電業資本開支高潮中取得豐厚的份額,因噎廢食大可不必,但在大踏步出海的同時,海芙科技這一案例足以警示人們,美國市場的非商業風險不容小覷,需要企業有切實措施加以應對,避免授人以柄。
報導稱,從該案件看,所謂竊取商業秘密恐怕是一種牽強附會的羅織,相關技術文檔究竟是否屬於專有技術秘密,還有待法庭質證,不過整個過程中海芙科技人士的反應,卻也暴露出國內企業對充滿惡意的「釣魚執法」缺乏起碼警惕性。
報導稱,假如易地而處設想,對藍海市場充滿期待的中國企業銷售人員,驟然在專業展會接到大額訂單意向,有多少人能夠主動盡調客戶背景,後方法務與研發部門又是否曾系統梳理過各類宣傳物料與技術文檔,排查其中泄密風險?如果沒有這些非常基礎性的前置準備,僅僅憑藉對物美價廉的樸素信心就一頭闖入不同司法體系的市場,在可能潛藏的惡意面前毫無防備,也就意味着將下手與否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不可控的外力。
報導稱,事實上,目前官宣的北美鋰電製造項目中,有相當比例的業主單位背景複雜,不乏突擊成立於大額補貼政策出爐前後的案例,部分企業高管團隊也有明顯的「攢局」痕跡,項目得以成型的最核心政商資源難爲外界所知,KORE Power、Statevolt乃至ABF等皆可歸爲此類。
造市商买气最旺是它!00939连2天获净申购 规模成长逾1成
報導稱,例如ABF創始人Zhenfang 「Jim」 Ge,在領英上就存在兩份履歷,另一份可追溯時間更久的頁面上其姓名赫然是Jim Gurr,工作經歷主要爲一家小型石材加工企業CEO,2016年後成爲Lion Energy董事會主席,後者在目前主要銷售小型戶儲產品的情況下,與關聯公司ABF已簽訂了鉅額電芯採購合同。
報導稱,儘管這樣的公司歷史背景,並不必然代表其後續商業落地的前景,但類似項目顯然也需要合作方對風險把控投入更多關注。
報導稱,總體來看,海芙科技一案,暴露出業務規模超高速發展後,中國鋰電企業走向海外成熟市場也亟待補上運營體系能力的缺課。同時,這一事件也爲國內鋰電裝備企業敲響了警鐘,即便尚未遭遇法律法律的「明槍」狙擊,中國企業同樣有必要對美國市場風險調高重視程度,提防各種設套誘騙的「暗箭」,在快速追求訂單的同時,搭建本地化法務、銷售團隊的長期投入也不可或缺,如此方可避免犯下一些不必要的「低級錯誤」,確保市場紅利最終能「落袋爲安」。